◎新聞來源 引用於聯合晚報  2014年6月23日 A5/焦點  趙容萱/台中報導

失智老爸人緣奇佳
周希諴:愛的能力 及早培養

醫師周希諴(右)和他的父親周燦修一起披上國旗圍巾,周燦修很喜歡這個「親子圍巾」。
圖/周希諴提供非報系 

「一碗陽春麵故事」的作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病房主任周希諴,本身也是國內治療失智症的權威醫師。他常教導民眾如何及早發現家人有失智症及早接受治療,沒想到失智症卻悄悄地找上他的父親周燦修。周希諴指出,失智症只能靠藥物治療暫緩退化,無法根治。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相當重要,但失智症早期症狀,若非特別留意,易被誤認為老化而延誤就醫。

周希諴說,他的父親90歲,年輕時擔任耳鼻喉科醫師,在日本以看手相、書法聞名,逢人總說好話,人緣很好。退休後也沿襲年輕時的幽默風趣以及愛讀書的習慣,愛喝補湯、小酒,喜歡熱鬧,也樂與人聊天談話。

 

80歲還常炫耀小聰明 但…

 

周希諴說,10年前,他的父親身體還很硬朗,每每子女回家探視,老爸總是炫耀小聰明,說如何拿拐杖,假裝走不動,騙過排隊名店的店員,禮遇他免排隊,用完餐後還不忘盛讚湯包好吃,讓他元氣十足,連拐杖都不用拿了。當大家都開心大笑,沒人想到,老爸已失智症上身。

 

他回想,當時老媽常在電話中抱怨,「你老爸都把湯包店買回來的湯堆在冰箱裡,整個冰箱堆得滿滿的,講也講不聽」。他只當作因為子女都不在身邊,父母為瑣事磨擦,壓根沒有想到與失智有關。

 

後來才知那是失智前期症狀。老人家吃完湯包後,就帶一包湯回家,打算改天加熱再喝。後來壓根忘了。如只一包兩包還好,但快20包塞到冰箱都滿了,就是重大警訊。

 

說話重覆、語彙變少 原來…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病房主任周希諴秀出失憶父親送他的印章。
記者黃士航/攝影 

周希諴說,失智症表現因人而異,有的人出現忘東忘西,說了就忘、重複問問題,也有的人講一句話要想很久,或找不到回家的路;也有的暴躁易怒,或常懷疑錢被偷;也有人對原有嗜好興趣缺缺,講話與行為改變。

 

 

多年前他曾帶老爸參與醫院員工旅遊,老爸幫同事看手相,使用的辭彙,竟和20年前一模一樣,他還以為老爸預測神準。事後回想,說話重複、語彙變少,或想講一句話卻要想很久,找不到適合的語彙,都是失智症初期的徵兆。

 

直到老爸84歲,出現酒後躺在地上睡、小便在沙發上,還曾要求照顧罹患癌症老媽的外籍看護也要照顧他,家人才驚覺事態嚴重。帶老爸到醫院檢測,發現是失智症中期,生活已無法自理。周希諴6年前把老爸接回台中家中照顧,僱用外籍看護,也感謝妻子悉心照料。

 

體貼的周太太 給公公台階下

 

他經常以與老爸互動經驗,分享如何面對家中失智長者。周希諴認為,照顧失智長者,要保有長者自尊,給長者台階下。有一次,他發現老爸可能是忘了,把尿壼拿到廚房流理台洗滌,洗好後就擱在咖啡杯旁,這個舉動讓人覺得不衛生,他講了老爸幾句,老爸氣呼呼想辯駁。

 

其實老爸雖然意識到自己犯錯,但拉不下老臉,於是堅持自己沒錯,氣氛弄得很僵。善解人意的妻子見狀,問了一句「是不是電燈太暗?」老爸馬上按了幾下開關,大聲說:「對,是電燈太暗了!」就此避開了爭執。

 

他老爸因體力大不如前,臥床時間長,沒有意願起床走動,也沒有胃口吃飯,面對家人威脅利誘,被逼急了,總會說「去天國好了!」「在等死!」以示抵抗。周希諴為了讓老爸起床動一動,他會拿老爸想做的事當獎勵,例如老爸愛喝咖啡,就會和老爸約定,吃完飯就能喝咖啡,提高老爸下床吃飯的意願,這一招頗能見效。

 

培養「感受並相信愛」的能力

 

周希諴觀察,老爸雖然失智了,但逢人說好話的人格特質沒有改變;總就豎起拇指誇獎兒媳是「天下間最好的媳婦」。就診時不忘讚美護士性格好,並預言「會嫁個好老公」,在醫院人緣極好。

 

周希諴說,有些人在失智後並未變得乖僻多疑暴躁,可能與病患年輕時培養「感受並相信愛或關懷」的能力有關。他說:「一個人在年老失智後,感受到愛,是要趁早培養的能力。」

 

新聞來源: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58620.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媽媽下午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